六堡茶歷來是不講山頭的,講得更多的是制作工藝,但是經過漫長的后期發酵后,原種六堡茶與來自其他山場、樹種的六堡茶味道截然不同,這不得不讓我們對制成原種六堡茶的茶樹品種產生好奇。
1、什么是原種六堡茶?
原種六堡茶,說的是茶樹品種,也叫六堡茶群體種,指的是自古以來產自于六堡鄉,種植歷史久遠的有性系茶樹品種。區別于曾經從云南、湖南等地移植過來的大、中葉種和近幾年引種的桂綠一號、福云六號、福鼎大白等其他茶樹品種。
(資料圖)
原種六堡茶樹生長較為緩慢,多為灌木型、小喬木型中小葉種,樹勢開展,分枝密,葉片多為上斜狀著生,呈橢圓形或長橢圓形。由于是群體種,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,原種六堡茶樹個體間性狀差異較大,從芽色分有四種,即綠芽、黃綠芽、紫芽和紅芽,常見的是紫色芽葉,茸毛少或無;葉身平或微隆起,葉質較厚、柔軟。
2、“原種六堡茶”與“桂青茶”、“桂青種”
可能是受到“廣東茶客將廣西茶統稱為桂青茶”的影響,所以有人將原種六堡樹種稱為“桂青種”,其實是不正確的。
廣西簡稱“桂”,茶樹資源豐富,“桂青茶”其實是廣西本地茶樹種做的綠茶,就像滇青一樣,屬于綠茶工藝的綠毛茶。上個世紀70年年代后期到80年代,由于六堡茶群體種做的毛茶產量不足,曾用其替代六堡茶原料,制成“陳茶”后外銷港澳及東南亞各地。
而“桂青種”則是廣西地方群體品種,屬灌木型中葉種,樹姿直立或半開張,主干不明顯,分枝密度中等,生長勢旺盛,適應性強,節間3。4cm,葉片呈水平狀或上斜著生。其種植歷史悠久,內含成分豐富,原產于廣西賀縣桂嶺鄉開山一帶,在梧州地區和欽州種植面積較大,歷史產制六堡茶、烘青綠茶及紅茶〔1〕。
3、原種六堡茶好在哪里?
從歷史上看,明末清初在嶺南地區傳播流行的六堡茶,都是使用原種六堡茶為原料,配以當時的制茶工藝,成就了獨具特色的一代名茶。
從理化成分分析來看,原種六堡茶的具有豐富的內含物質和高茶多酚含量,與此相對應的是,茶多酚決定了茶的苦與澀,氨基酸決定了茶的鮮爽度與甜度,咖啡堿決定了茶的苦味,而構成茶湯滋味鮮爽的主要物質,一是茶多酚的氧化物,二是氨基酸與咖啡堿形成的絡合物。所以,用原種六堡茶樹加工六堡茶毛茶,茶湯橙黃明亮,香氣純正,滋味濃厚鮮爽,回甘明顯;精制后的六堡茶,則是陳香明顯、滋味醇和爽口,更能體現六堡茶的“紅、濃、陳、醇”四絕。
就品飲環境來看,原種六堡茶近年來開始為大家所知進而追捧,除了其內在品質優秀外,我想也有產量少的因素。上世紀由于戰亂及階段性的經濟發展需要,原種六堡茶樹受損極其嚴重,荒廢或認為砍伐,能保存下來的茶樹資源非常有限,現在的茶樹都是近10年前才種下的,物以稀為貴,普遍造成原種六堡茶的價格偏高,但或許就是這種獨特的“韻味”,才引發我們去追溯六堡茶的本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