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瓷的發源,國內學術界較普遍的認知是:古龍窯燒的幾何印紋硬陶是“瓷”的“始祖鳥”。
理由很簡單:有龍窯,才有高溫,因大氣壓差,有煙囪拔火作用;窯溫夠高,才足以將陶坯燒到夠硬,也才有產生原始釉面的可能!
而4000-5000年前,國內(當然也是全球)燒造幾何印紋硬陶的中心區域就在閩越地區,建陽隔壁的松溪縣尤其多。
(資料圖片)
今天,“瓷”的概念被有大學問的人搞到亂成“一地雞毛”!
高嶺土燒的質料?密度?透水率?有釉無釉?概念層出不窮,但是真的便于理解嗎?
首先,在華夏先民造字之初,沒有“釉”斷然是不會叫“瓷”的!
理由如下:
遠古人類把燒過的“土器”叫“瓦”(現在的“陶”),——壓根就沒管是黑土、紅土、黃土、白土,什么土的土器都叫瓦!
后來又造了一個“瓷”字,必然是又做出另一種“土器”。今天我們這些平頭百姓,有“釉”才叫“瓷”!真搞不懂、也不想搞懂什么“密度”、“透水率”“高嶺土”是啥玩意兒!
釉誕生的特殊條件是?
釉又是怎么被造出來的呢?普世的看法是:釉來源于窯灰落于陶的表面而生成的“天然釉”和“化妝土”演化來的“土釉”。
由此不禁會生出兩個疑問:
1、全球許多古人類聚居點,在8000年之前都先后做出陶器,中國最早的是江西“萬年洞”20000年前的陶器。上萬年的時間跨度,中國的窯灰會落在陶面上形成釉面,其他國家的古人做陶,窯灰就不落在陶面上嗎?
2、“化妝土”是什么?中國古人為什么要在陶器上施化妝土,其他國家的古人有在陶器上施化妝土的習慣呢?
其實, 釉的誕生,真沒這么簡單!筆者以親歷的實驗反窺歷史:窯灰只有落在施了特殊“化妝土”的陶面上,在12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條件下,“釉”才有可能生成!
而特殊“化妝土”和“1250度以上高溫”這等苛刻的“對碰”,只有在中華文明的特殊背景下才會順勢達成!
釉的本質是什么?
“釉”是什么呢?釉是覆蓋在陶器表面的玻璃質層,分有色和無色。有色的釉,是混入有色金屬氧化物的玻璃質層。建盞的釉面,是富含鐵系氧化物的玻璃質層。
但是建盞的“土釉”和普通玻璃有異有同:普通玻璃由石灰石、石英、純堿(有多種配方)按比例混合熔化而成。
而建盞的釉面,是由當地特有的鐵礦和窯灰按比例磨漿配成釉料,再經1250度以上高溫燒結,其中也包含了做成玻璃的基本成分。
釉的起源是從石器時代先人通過燒制高溫陶發現草木灰釉開始,至晚唐才逐漸被石灰釉取代,直到宋代瓷器幾乎全部使用石灰釉。
曾有陶藝家對建窯的胎釉進行檢測,其中對一種兔毫釉的測定結果具有代表意義,測定的胎釉結構成分表明,釉是古代石灰釉類型,酸性較多,黏性強,所以容易厚掛,色調深沉。從鐵的成分比例觀察,兔毫釉大體上是由暗褐色的玻璃構成的,此類釉被稱為分相-析晶釉。
什么是析晶
析晶就是晶體的析出,平時說成結晶也可以。
而晶體就是指原子、離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周期性、形成特定規則幾何結構排列的固體。晶體的宏觀表現是斷面比較規則,呈現一定的形狀。
既然晶體是有固定結構的。那么同一種原子/離子/分子以不同結構排列,就是不同的晶體。不同晶體結構會帶來不同的物化性質。
建盞燒制過程中,就可能形成不同成分、不同結構的晶體。從而帶來無窮無盡的組合,也就導致建盞釉色極具多樣性。
舉個例子:單是油滴釉就有好幾種。
不過如果形成建盞釉色的方式只有析晶的話,就沒必要說成是分相-析晶釉了。
建盞燒制時,會析出晶體狀態的鐵和鐵氧化物,也會生成非晶體的鐵和鐵氧化物。
當原子/離子/分子的排列沒有特定結構,是無序混亂的,就不屬于晶體。典型的非晶體就是玻璃。
建盞黑色的底釉是玻璃,這個大家基本上都知道。
不過各種顏色的兔毫、油滴等斑紋,也有可能是玻璃,這點是時常被忽略的。既然生成的不僅僅是晶體,就需要加入分相的概念。
極有趣的是,分相和析晶還會出現在同一只盞中,帶來更多的釉色組合,讓建盞非常耐看。
然而,建盞的燒制時溫度與氣氛與析晶過程是非常明顯的,常常會出現燒制條件差之毫厘,釉面紋理外觀卻失之千里的結果。
再加上建盞的胎體在高溫下容易變形或產生氣泡、粘底等情況。如遇到好盞,且珍惜,一只好盞,實屬不易。
什么是分相
建盞呈現無數種釉色的關鍵,就在于鐵以及鐵的氧化物與底釉的分離。
建盞使用的胎釉原料中的鐵,可能以三價鐵、二價鐵,甚至純鐵的方式與底釉玻璃區分開。
但是區分的方式不一定是析晶,還有可能是分相,即以非晶體的狀態分離出來。
「相」是什么?
相指的是某種特定的物質狀態,如氣態、固態、液態,都是一種相。
水在0°以下結冰,在0~100°液態,在100°以上成為水蒸氣,就是典型的三相轉化的例子。
不同相混在一起,如果最終能變得充分、均勻,就會成為一種均相,如食鹽、白糖溶解于水,最后形成均相的溶液;
如果互相不能溶解,邊界清晰,如油滴在水里,怎么攪拌都分得很清楚,就屬于分相。
這類概念同樣適用于固體。到建盞上來說,也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