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資料圖】
發展歷史
作為紹興東南的一個著名集鎮,平水早在唐代就已經是茶葉加工貿易的集散地了。清代至民國時期的近300年間,諸暨、嵊州、余姚、天臺等周邊縣市所產珠茶,多集中在平水進行精制加工、轉運出口。因此,浙江所產的珠茶在國際貿易中逐漸以“平水珠茶”相稱,一直沿用至今。出口最初,平水珠茶曾被翻譯成“Hgson”(貢熙),意思是進貢康熙皇帝的茶葉,因此引起了歐美資本家的重視和吹噓。18世紀中期,平水珠茶在英國倫敦市場上的售價每磅高達十先令六便士,茶價之高,不亞于珠寶,所以又被稱為“綠色珍珠”。還有一種譯名叫“Gunpowder”,中文之意為火藥彈,在來福槍發明之前,槍彈藥也是這樣渾圓如珠球的。“五口通商”后,英、美、法等國商人就直接經營“平水珠茶”的生意了。1843~1894年的50年間,平均每年出口20萬擔,最高達25萬擔,可以說平水珠茶為我國綠茶出口創造了歷史的最高紀錄。
當然,平水珠茶的形成也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。早在宋代,當其他茶區還是沿襲團餅茶制法時,平水茶區已是不團不餅,改用炒青制法了。陸游在他那首吟贊日鑄茶的《安國院試茶》詩后注云:“日鑄則越茶矣,不團不餅,而曰炒青,曰蒼鷹爪,則撮泡矣。”這是一條有很重要史料價值的詩注,從中可知,在800年前陸游那個時代,平水茶區已出現了類似現今的炒青散茶,采取了與今人相仿的用開水沖泡飲用的方法。由于炒青制法歷史悠久,茶農摸索出一整套掬、挪、撒、扇、炒等工藝和收藏方法,使日鑄茶的內在品質得以充分發揮。
大約到了清代,平水茶區的炒制方法又有新的改變,即產生了珠茶制法,制成的茶葉揉成一團,外形成顆粒狀,細圓緊結,宛如珍珠,故名珠茶。